“一带一路”上的职业教育明珠——走进山丹培黎学校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1017|回复: 0

“一带一路”上的职业教育明珠——走进山丹培黎学校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1017|回复: 0
[db:作者] 楼主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db:作者] 2022-3-31 1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
这是“培黎”二字最初的渊源
让我们一起走进
“一带一路”上的职业教育明珠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是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倡导,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其前身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42年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学校迁至甘肃山丹。1953年学校迁至兰州。
1.1944年至1953年办学情况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大门


艾黎在雷台定期召开生活会,实行民主治校
初到山丹,艾黎和何克以山丹县城的发塔寺为办学基地,上午带领学生上课,下午清理修补庙宇厢房,安装调试机器,筹建生产车间。长期紧张的工作劳累使何克积劳成疾,1945年7月22日,何克因患破伤风病逝,年仅29岁。
学校经历了“工合”培训(1942至1950年)和技工培训(1951至1953年)两个发展阶段。“工合”培训时期旨在为中国工业合作社训练培养技术干部。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青少年、面向农村的未来,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学生大多为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当地贫困人家的孩子,学校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在路易·艾黎的努力下,1945年7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被认可为工合培训中心之一,并聘请曾给学校支持的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农业经济学家张心一任名誉校长。
为了培养乡村工业和农牧业实用人才,学校按农、工、牧三位一体的原则,兴建了3个农场,1个牧场,开设了运输、纺织、陶瓷、机械、建筑、皮革、冶炼等20多个专业,并开办了20多个与山丹当地经济相联系又服务于教育的小型工厂。生产的陶瓷、布匹、粉笔、玻璃器皿、纸张、毛纺织品、粮食、蔬菜、煤等产品,基本保证了学校师生生产生活自给,剩余产品还畅销于市场。农业机械、纺织、印染、机电、皮革、陶瓷等技术在山丹得到推广。在四坝滩开垦荒地1万多亩,自用1万亩,其余分给周围农民耕种。设立的山丹第一所医院,每日治疗来自山丹、民乐、张掖、阿拉右旗的患者近百人。
艾黎把教育、工业、农业、科技密切结合,是把西方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山丹、带到大西北农村的开路先锋。学校在文化教育、思想宣传、技术推广、伤病救治、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惠及山丹。1949年9月,学校调拨所有卡车,帮助运送解放军为接管山丹军马场、解放玉门等地作出了贡献。


艾黎给学生讲解内燃机知识


艾黎与学生在四坝滩垦荒


印染生产车间


学校建立的河西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


学校陶瓷厂的单室直焰窑


学生开展机械车床生产


学校拥有30辆汽车 建立了河西最大的运输组
1942年至1949年期间,“工合”国际委员会通过“联合国海外救济总署”和各国的“工合推进会”“公益服务社”等组织,介绍派遣24名外籍教师、技师、专家和工作人员来校工作。他们远富贵而近贫贱,轻钱财而重道义,以一技之长服务学校,殊多贡献,当志而不忘。
英国财务大臣克利普斯的夫人、救济总署美籍工程师拜纳姆、英国驻华大使史蒂文森、国际经济总署负责人马杰•斯班尼克、美国“工合推进会”总干事蒲美德、新西兰驻华大使毛利生、“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英国人甘小姐、中美经济合作总署驻兰办事处负责人萨其森等友好人士先后来校访问,他们或视察指导,或宣传报道,或赞许奖掖,或分忧解难,在学校最困难的时期给予了学校很大的鼓励和帮助。
国际社会给予学校的援助包括物资、机器、粮食、汽车、设备、种羊、医疗器械、药物和先进技术等多个方面。抗战期间,学校经费三分之二由“工合”国际委员会及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工合推进会”捐助;战后,学校教职工生活维持费均由新西兰“海外救援会”和“友谊服务社”提供,新西兰捐款占学校整个经费的百分之四十。
建校初期,学校隶属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名称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1950年由甘肃省合作局管理。1951年,移交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领导,转向培养石油工业技术人才,更名为“西北石油管理局山丹培黎工业学校”,属中专性质。1953年11月,划归西北石油钻探局领导,迁至兰州,改称为“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

2.恢复重建后办学情况
1984年12月2日,艾黎郑重向前来北京给他祝寿的甘肃省党政领导人提出在山丹重建培黎学校,为甘肃河西人民造福的设想。1985年,学校开始筹建。1987年4月21日,艾黎来华工作60周年之际正式开学招生。学校定名为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隶属省农业委员会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0年划归省教委管理,实行省地共管,以地为主的管理体制,1994年更名为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同年,经省地有关部门协调,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山丹县联办职教中心,负责山丹县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7年4月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


学校占地面积103亩,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实验实习农场占地1080亩。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现代农艺等12个专业,建有电子电工、汽修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操作车间45个,设备总价值1300万余元。现有教职工114名,中专生1450人,电大成人学历教育学生416人。
学校恢复重建以来,秉持“德育为首,技能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张掖,面向河西,辐射全省的办学方向,以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服务功能,为河西乃至全省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考点。先后获得“甘肃省文明校园”“全省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甘肃省涉外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绿色园林化学校”“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继承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路易•艾黎教育思想,在创新创业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办学方针,服务社会、造福黎民的办学理念,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师生平等、团结和谐的民主作风,发扬了边建设边办学的艰苦创业的培黎精神,走出了一条以中职教育为主,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并重、国际合作办学与各类技能培训并举的多规格、多层次、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路子。
学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原国务院副总理黄华等前国家领导人对学校工作题词勉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自建校初即担任学校名誉校长直至逝世,长达14年之久,生前对学校建设高度关注,为学校亲笔题词“发扬艾黎艰苦奋斗精神”。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慧娥、程有清,原省政协副主席邵克文、原全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建平、原新中友好协会主席云达忠现担任学校名誉校长。钱伟长、黄华、艾伯斯坦、陈耀邦、李子奇、阎海旺、孙英、宋照肃、陆浩、林铎等中央、省上领导和有关人士先后来校视察或对学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校的建立得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等国际友人的热情支援


学生在艾黎寓所祝贺其90寿辰
学校工作一直以来还得到了新西兰政府、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工合”国际等友好组织和大批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新西兰政府设立的“路易·艾黎奖学金”,支持学校18名教师赴新西兰学习深造。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国际工合、加拿大“加中合作服务小组”等友好组织提供项目资金,学校开展了面向当地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妇女法律知识培训和合作社知识培训。新中友协于2001年成立“援助山丹培黎学校工作委员会”,专门致力于对学校的长期支援工作;友协每年选派1名外籍教师来校支教,已先后选派23批21名。学校与新西兰达飞尔德高中、英国圣·乔治学校建立了姊妹关系,双方多次互派师生代表团进行了访问。新西兰丝路访华团、新中友协代表团、艾黎足迹团等友好团体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4500余名友好人士来校访问交流。学校已成为张掖市乃至甘肃省对外友好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2018年学校被省科技厅、省外专局认定为“种养共生技术示范型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新西兰现代种养共生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培养基地”,被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确定为“全国路易·艾黎精神教育基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充值学币
秒冲到账永久有效不清空

QQ|QQ客服 : 341422094|问题咨询 / 信息举报 / 侵权删帖|网站地图|公务员论坛 |

GMT+8, 2024-11-24 09:41 , Processed in 0.0856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