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结合 打造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821|回复: 0

“破”“立”结合 打造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821|回复: 0
[db:作者] 楼主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db:作者] 2022-3-31 1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面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评价制度
钟秉林
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体现改革的问题导向
基于“四个评价”,从整体上创新评价模式、要素和手段
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印发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是指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总体方案》高屋建瓴,绘制了新时代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蓝图,有利于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落实《总体方案》,要紧扣“五唯”问题,围绕五类主体,推进“四个评价”,鼓励多元参与,不断提高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一、破除“五唯”弊病,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体现改革的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倾向仍然严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体方案》提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要改变简单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绩效和水平的导向和做法,尊重教育规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引导学校加强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学校发展的视角来看,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建立学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动态评价体系和机制,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看,要转变片面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和水平的导向,注重教师师德素养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育人水平的提升。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要转变“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倾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从人才选拔与评价的视角来看,要改变“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基于综合评价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与使用机制。
二、围绕五大主体,增强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要做好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着力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提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涵盖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大评价对象,五类改革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必须系统考虑和推进,全面构建党委和政府提升履职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选人用人的系统协调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
显然,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而是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全方位的评价。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涵盖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改革需遵循教育评价阶段性、发展性、时代性的特征,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中体现各自的评价重点。以高等教育为例,其评价机制包括高等学校的分类评价、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评价等,而“双一流”建设、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等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其发展成效也应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评价内容。
三、推进四个评价,增强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基于“四个评价”,从整体上创新评价模式、要素和手段。《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高度凝练了教育评价的主要形态,体现了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改进结果评价,不仅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符合度,更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标,通过结果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路及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发展性的角度科学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结果评价提供支撑,为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提高教育评价有效性。探索增值评价,不仅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横向比较,更加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取得进步的程度,进一步评价教育教学和办学绩效。健全综合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或标准的实现程度,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通过设计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全面考量和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总之,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更新评价理念,明晰评价标准,明确评价要素,完善方法技术,注重持续改进,并充分体现教育评价的时代特征。
四、鼓励多元参与,增强教育评价改革的协同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要鼓励多元参与,最大程度汇聚改革的合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方案》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一个关键是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各方共同支持改革的合力。
首先,要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保证教育改革发展与学校办学的方向。其次,要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责任,将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的权力进一步放给学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现代学校制度。最后,要鼓励和引导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完善民主管理和问责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平
抓组织领导和教育督政的深入实施,深化党委和政府履职评价
抓现有评价机制的深化完善,改革不同学段学校评价
抓教书育人核心使命的返璞归真,完善教师分类评价
抓德智体美劳的科学测评,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号角,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引领作用。《总体方案》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站位立意高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评价领域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出台的改革文件,扭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的战略格局。二是框架体系完整,《总体方案》以评价对象为切入口,聚焦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五个方面,分类明确改革思路和基本路径,形成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框架。三是评价导向科学,《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全程关注学生成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四是改革视野宽阔,《总体方案》包括对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的评价,也包括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引导;既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要求,也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育人机制作出倡导,用谋全局的思维,对教育评价领域“破五唯”作出了系统部署。《总体方案》的出台,必将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不少“点”上突破,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阶段成效。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为契机,推进评价改革由点及面,形成引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第一,抓组织领导和教育督政的深入实施,深化党委和政府履职评价。近些年来,上海相继成立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之后,又专门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审议和组织推进重大教育改革发展事项,各区也建立相应运行机制。我们将按照《总体方案》关于推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职的改革部署,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对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指导,强化对市级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把牢办学治校正确方向。同时,抓好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政,重点是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情况;考核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情况,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考核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树立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解决情况,坚决纠正简单以升学率评学校、以考分排名评老师的做法,坚决改变把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现象。
第二,抓现有评价机制的深化完善,改革不同学段学校评价。这些年,上海围绕学校评价作了不懈探索并形成相应评价模式。下一步,将对标《总体方案》,重点从4个方面分类完善学校评价机制。对学前教育机构,将在现有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评价体系基础上,更加聚焦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等情况,坚决遏制“小学化”倾向。对义务教育学校,在已推行9年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绿色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全面客观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进步指数,使“以‘绿色指标’测评结果论英雄”成为衡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挥棒。对普通高中学校,以深化中考和高考改革为抓手,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评价,完善高中阶段课堂教学分层分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对高校,将在已推行3年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高校评价指标,加大结果运用,强化评价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的力度,引导各安其位、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成为全市高校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第三,抓教书育人核心使命的返璞归真,完善教师分类评价。这些年,上海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了统一的基础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推行了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实施了所有教授为本科生主讲核心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下一步,要把教书育人核心使命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克服“唯科研”“轻管理”“弱育人”现象。一是进一步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失范行为监督报告和社会公开通报制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二是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导向,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将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教师工作量,巩固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制度成果。三是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教学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指导学生的实绩;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以及对所在行业或领域的社会贡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产学研协同等实效;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成果创新性、技术转移能力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工作绩效、社会影响力和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抓德智体美劳的科学测评,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近年来,上海以推进中考和高考改革为契机,构建了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以体育素养评价为突破口,研制了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经多轮试测,2020年启动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学生体育素养测评。下一步,要着眼探索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在持续完善体育素养测评模式基础上分类探索道德素养、学科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测评模式,以五类素养测评为基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学生成长画像”,促进结果运用。同时,深化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改革,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
第五,抓学校育人工作的源头引领,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环境。破除“五唯”顽瘴痼疾,需要教育系统持续深化改革,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依托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不当用人导向,形成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注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上海将全面贯彻《总体方案》,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引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继续争当全国教育改革探路者,加快发展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作者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
一线来信
校本课程不应是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
朱叶 张学炬
时下不少农村基层学校纷纷开设校本课程,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开发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本来是好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益必要的补充,但据笔者观察,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被当作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成为众多博眼球的手段之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系统规划,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在内容上,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少课程的内容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很多是舶来的东西,没有多少科研价值、学术含量,更难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编教材的目的只是为课程而课程,编完后,放置在学校的档案室,充作档案的一部分,只是在迎接各级各类部门检查的时候,拿出来晒晒,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学生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回事。
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合不到一块去,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如,有的地方开发了剪纸课程,但也就仅限于剪纸;有的地方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阴阳板课程,也就仅限于阴阳板;有的地方开发了活动课程,也就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至于开发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课程价值,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的研究,导致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入不到一块去。课程的开发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他们不爱学,不愿学,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种摆设。
缺乏科学的评价。评价既是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也是确保育人质量的关键。有些校本课程虽然开发较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具备一定的学术含量。但,教师教不教无人问,学生学不学无人管,学校缺乏系统的追踪观察和评价机制,结果,只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大打折扣。
缺乏必要的课时保障。任何一门课程,没有一定的课时作保障,都很难发挥作用。时下,各基层学校没有校本课程的不多,但各班的课程表上,很难看到校本课程的影子,再加上不少学校和老师受功利化办学理念的影响,很难把校本课程当作课程看,只是当作一种读本,推荐给学生,至于学生学不学不管,学得怎么样也不管。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必须作出科学顶层设计,不能随意化、盲目化。
在笔者看来,第一,校本的开发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也是成长的主体,而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载体。因此,在课程的研发上,应当瞄准学生的需求,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在内容的编辑上要做到目标精准、内容科学健康。
第二,要注重办学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校本课程只能在此基础上谋划,以办学特色为价值坐标,不能另起炉灶。
第三,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课程的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单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学校汇聚起全体教师的智慧,并聘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才能确保课程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趣味性、可读性。
第四,要做好科学评估。校本课程不是一编了之,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课程的思想性、学术性、逻辑性、语言风格和特色,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无错别字,等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学校审核完后,还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再审核,并做好备案工作。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唯有知彼知己,汇聚众智众力,在精雕细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起到补钙壮骨的作用。
(朱叶为山东省邹城市杏花村小学教师,张学炬为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充值学币
秒冲到账永久有效不清空

QQ|QQ客服 : 341422094|问题咨询 / 信息举报 / 侵权删帖|网站地图|公务员论坛 |

GMT+8, 2024-12-25 21:35 , Processed in 0.0966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