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字化教师是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945|回复: 0

未来数字化教师是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_资讯 - 公考资讯

[复制链接]
查看: 945|回复: 0
[db:作者] 楼主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db:作者] 2022-3-31 18: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教育和科学学术的历史传承、教学艺术的凝练积淀,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教师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增强了创新活力,提供了把握时代脉动、促进时代发展的技术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人工智能、5G技术等出现以后更加凸显革命性变化。
2020年的一场突发疫情,更是促进形成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方式革命,信息素养成为未来教师培养绕不过的时代素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应对经济社会变革对师范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提升教师教育支撑、引领基础教育的时代能力,成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未来数字化教师。
要全面深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改革。突出智能时代的教师培养规律和特色,创新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培养体系,开展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培养实践,针对性实施一体化培养培训提升,推动培养培训对象在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过程中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数字教师。
一是要整合教育和教师教育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前端研究方向,瞄准智能时代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基本理论的有效阐释。围绕“融合创新”,以“‘做中学’培养培训模式”“‘O2O’学习模式”为抓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并完善学校智能化发展规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学校的建设,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2.0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入落实落地。以“智能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百校联盟”,构建“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室。汇聚一批名师和名校,开展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研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教研内容,实现学科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学科教师网络协同备课、学习分析智能化诊断、课堂教学同步观摩与研讨、城乡教师同步研修,促进跨校、跨区交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典型模式与有效机制。
二是要推进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学习和实训平台。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教学能力、教研发展能力和创新教育能力等层级递进的实训平台,推进建立线上学习共同体,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有效资源,探索各类培训项目与培养的有效衔接,推进采取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观摩、实践运用、互动交流等多种途径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与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推进智能教育研究成果向一线教育教学深度转化和融合,在实践中提升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乃至未来的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开展区域和校级实践示范,重点加强直播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课堂的应用研究和训练实施。
三是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实施“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实训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师生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实现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实训与实践,推动主动适应智能教育变革,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并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学科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辅助手段,推进实施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自适应学习引擎、智慧教学系统及师生成长追踪记录与分析工具,对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思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分析,促进智能教育素养和能力的内涵式发展与持续性进步,引导师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案例研讨、“人工智能+”课堂实录分析等智能化教学的校本研训,为教师和师范生顺利实施智能时代教学过程分析、教育监测评估和教育智能决策等提供支撑。开发“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自适应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混合式学习与研训课程方案,促进线上和线下培养研训相结合。推进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形成全面发展的TAPCK信息素养。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金课”和智能化教学资源体系,助力凸显“共享”“自主”“开放”“适切”的卓越教师高质量培养体系构建。
四是推进“人工智能+”STEAM与创客教师研究训练项目。以中小学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研学旅行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为背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STEAM与创客教育整合的研究训练。基于工作坊形式,通过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围绕STEAM与创客教育整合课程的设计研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开展研究训练,切实提升师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93

主题

0

回帖

3393

积分

司长

积分
3393

QQ

充值学币
秒冲到账永久有效不清空

QQ|QQ客服 : 341422094|问题咨询 / 信息举报 / 侵权删帖|网站地图|公务员论坛 |

GMT+8, 2024-12-25 21:13 , Processed in 0.0893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